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中心主办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首页>流金岁月>正文

吹起号角,解放临沂城——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来源::沂蒙晚报发布时间:2019-04-11

  1945年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伪军在沂蒙大地上展开了最后的战争,为最终解放临沂城做攻坚准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驻临沂城日军向枣庄方向逃窜。此时的临沂城被以许兰笙为首的伪临沂第八保安大队、邵子厚为首的伪费县保安大队以及王洪九的伪部共计4000多人盘踞,“过去北伐军攻打临沂城时也没能动上一根毫毛。”伪部们仰仗着临沂城固若金汤,守在城内拒降。

  1945年8月17日至9月11日,山东军区调集部队向临沂城发起总攻,最终一举解放了临沂城。临沂城解放以后,大批党政军机关移驻到这里办公,很多百废待兴的民主决策从这里发出,一时间,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的首府。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现如今的临沂城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花是那样的艳丽,成为一座美丽的临沂之城,一座进步的临沂之城,一座发达的临沂之城。

  历史不容被遗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八年抗战损失初步统计:死亡668143人,占全省解放区总人口的5%;被抓壮丁393255人;受灾受难的904083人;损失牲畜1079791头,损失粮食1178486公斤,损失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1151186间。1951年3月15日,《大众日报》报道:全省“在八年抗战中,被日寇杀害的同胞就有89万5千人,受害难民达235万人之多。”而作为抗战前沿的沂蒙,损失占据了上述数据的很大一部分。

  而今,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3月8日,解放蒙阴城,此战共歼日军104人,毙伤伪军255人,俘956人以及伪县府所有人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使泰山区和南沂蒙山区根据地连成一片。

  ●3月21日,郯城县徐圩子村,八路军郯城县大队二连100多人、区中队40多人和部分武工队员与村民们一道对抗日伪军侵犯。此次保卫战共击毙日军37名,伪军数十名。

  ●3月下旬,王洪九部“山东省第十纵队”3000多人盘踞在临沂城西北地区,各据点有坚固工事、围墙、炮楼,王洪九吹嘘“十万八万八路军也休想打开”。鲁中军区组织兵力围剿王洪九部,历时6天的战斗共毙、伤王部特务大队长以下434人,俘325人,缴获手炮5门,手榴弹1276枚等一众武器,解放村庄110多座。

  春,日军大量增兵山东,在山东的兵力达到了10万人,滨海地区东部又出现了紧张的斗争局面。

  ●4月25日,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在莒南县大官庄开学。

  ●5月初,日军为建立沿海防御体系,集结了3万兵力“扫荡”鲁中、滨海、渤海、胶东地区,“扫荡”滨海的日军海、陆、空军近万人。

  ●6月下旬,滨海军区组织兵力讨伐梁钟亭,此人把持鲁南地区大权,横征暴敛、破坏抗战,先后被他残杀的抗日干部和群众达到2000多人。8月11日,滨海行署在临沭县陈家巡会村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梁钟亭。

  ●7月中旬,滨海军区四团、二军分区独立一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发起郯马战役,彻底解放了郯马地区,使沂河两岸著名的产粮区为民主政权所掌握。扩大了滨海与鲁南两大解放区的联系,俯视日军控制的陇海路。

  ●8月7日,八路军鲁中军区和鲁南军区发起临费边战役,最终解放了费县县城。

  ●8月11日,为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抗战已到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应加强团结,为获得最后胜利而斗争”大反攻任务,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召开高级干部联席会议,通过部队整编,整编了27万人。山东军区又将10万多民兵组成数十个“子弟兵团”,并动员10万多民众支援前线。

  ●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大店成立。

  ●8月中旬,鲁中军区十一团向白沙埠王洪九伪部发起进攻,共毙敌支队长以下500多人,俘200多人,缴获长枪500多支。

  ●8月17日,临沂城解放战斗打响,罗荣桓亲自部署,组建解放临沂前线指挥部,决定调用3个主力团和1个地方独立团参战。当天我军占领四关。9月11日零晨,我军最后总攻开始,经过8个小时的巷战,守敌4000人,除少数破城时逃窜外,大部被歼。临沂城解放后,临沂除王洪九盘踞的李家宅等据点外,全境解放。

  记者车少远 衣方杰

  记者手记:

  重温烈骨满山香

  ——铭记历史,

  是为警示未来

  8年抗战,是插在中国胸口的利刃,是国人永远的深创巨痛。

  历时两个多月,交织着沂蒙人民血与泪的“八百里沂蒙抗战图”缓缓展现在读者们的眼前。我们心知,从临沂城沦陷到解放,这接近8年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和抗争史,无论多少笔墨文章,在历史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沂蒙这片土地上曾经被日寇炮火炸裂的伤口早已经愈合,高楼林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天好过一天,仿佛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距离我们有些遥远。

  在这座文明的城市里,你会路过沂州路老展览馆,你会路过兰山路天主教堂,你会路过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就在70多年前,这片土地被日寇铁蹄践踏出了鲜血。同样,70年前的这片土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用鲜血换回了和平。

  美丽的沂、沭河浩浩荡荡向南流淌着,70多年前,日寇的侵略几乎渗透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村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肥沃的土地成片成片地荒芜着,勤劳的沂蒙人民只能饿着肚子不停地逃难,栖栖遑遑于日寇枪炮之下,从来不敢想象明天。时至今日,这场侵略战争对人们的创伤和影响犹存。八期“八百里沂蒙抗战图”,我们的采访对象有的是当年放下锄头拿起枪杆子的农民,有的是弃笔从戎的知识分子,还有的是工人、商人。“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极准确地道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集体悲怆,以及悲怆中爆发的火山般爱国激情。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荣辱,不计生死与否,跟着共产党誓死将日寇赶出了国门。

  天地之间,我们敬重他们是英雄。采访写稿时,笔触会凝固,一时无语凝噎。

  硝烟散尽,激情仿佛早已退回斑斓的史影。这是一个和从前迥然不同的时代。“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似乎已经是太遥远的传说了。互联网超越了国界,战火仿佛只存在于电脑游戏,年轻人最焦虑的,不再是家国之痛,而是就业、住房和股市的大起大落。开放的中国催生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崛起,开辟了中华复兴的崭新途径……换了人间之后,70年前曾经的苦难和壮烈纪念的意义何在?

  纪念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在永不遗忘中,把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国亦如此。70年距离我们很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