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中心主办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首页>情系沂蒙>正文

红嫂精神永驻!最后一位沂蒙老红嫂张淑贞昨天辞世

来源::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18-12-21

  

  张淑贞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资料图)

  □ 本报记者 田茹 本报通讯员 麻杰

  天青欲雨,白幔低垂。

  12月20日上午6时02分,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百岁沂蒙老红嫂张淑贞,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安祥辞世。

  再有3个月,张淑贞的党龄就80年了。

  “我做了一辈子的党员,老了(去世后)也坚决不出(离开)党。”生前,张淑贞这样对儿女们说。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张淑贞过世后,儿女们将一枚新党徽塞进了她的手里。

  就在半月前,本报融媒体记者在进行《重走创刊路 溯源80年——庆祝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采访报道时,还专程来到张淑贞家中,留下了她生前一段弥足珍贵的影像。画面中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12月13日晚,张淑贞突发休克。后被迅速送往医院,被确诊为心脏主动脉有处管壁破裂。经过紧张救治,12月15日,张淑贞醒来。在医院的精心救治和家人的细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

  张淑贞的病情牵动着众人的心。住院期间,临沂市领导到医院看望,要求集中最好的医疗资源全力以赴进行治疗。

  19日,张淑贞感觉自己有所好转,执意要回老家。老人这样告诉守在病床前的亲人,“不能让党和政府再为我操心了”。

  回到家里,张淑贞就让三儿子于千林把她的“宝贝”找出来——一个曾经装过食品的盒子。  

  盒里还有一个小盒,里面放着两枚党徽,一枚有些旧了,一枚崭新。

  “娘是个老党员,最牵挂的事就是交党费,每年春节一过,就催着我快点把一年的党费交上。这枚新党徽,是组织上2015年发给她的,她心里那个高兴啊就不用说了。”于千林泣不成声,“俺娘曾对我说,我当兵40年,娘儿俩在一起的时间没有40天,我就答应把欠她的时间补回来,转业退休后我就和娘住”。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张淑贞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1913年9月13日,张淑贞出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徐向前、朱瑞率领部队来到东辛庄村,不久大众日报社也搬迁到这里。从那时起,张淑贞就和人民子弟兵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

  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的革命后代,张淑贞把刚出生的女儿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张淑贞说。托儿所的40多个孩子一个没有少,张淑贞的两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张淑贞用大爱和信仰撑起了一片天。

  在以后的岁月里,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入选。

  好的家风,重在言传身教。在张淑贞家,三代红嫂用生命和热血支援革命、爱党拥军,传承着红嫂精神。

  张淑贞的婆婆是“沂蒙母亲”王换于,被誉为红嫂光荣传统的开创者。原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1941年被王换于救治。王换于给他喂水喂饭,端屎端尿,4个月后白铁华伤愈归队。1983年,白铁华来到王换于家,已经95岁的王换于一眼认出了白铁华,喊了一声“儿呀”,说罢老泪纵横。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婆婆影响带动下,张淑贞接过了接力棒。女儿于爱梅从小耳濡目染,她从张淑贞那里接过了曾经纳过军鞋、缝过军衣的“红嫂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被誉为“沂蒙新红嫂”。

  在红嫂精神的滋养下,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

  “我喜欢给孩子讲太姥姥、姥姥和妈妈的故事,也经常到红嫂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于爱梅的女儿高洁说,作为后人,自己也要把红嫂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编辑:王乐双